阅读历史 |

第233章 永宁县的夜晚(1 / 2)

加入书签

所以说,人之贤与不肖恰如鼠一般,端看其所处之地罢了!

关于粮仓中的老鼠所讲的道理还是有些许深意的,王策决定过段时间,去看看自己那位因爱生恨的老丈人泰山。

“由滕县向西南,因途径古县,所以此路名作古道,是京畿通往蜀地最为平坦的一条陆路通道。而在东南方向,另有一条名叫鲍斜的道路,虽然水流湍急,但能通行航运……”

王策一边说,一边心中感叹,再过几年的山洪暴发,将会切断鲍水和斜水之间的联系,使鲍斜道完全变成陆上通行路线。

自然界的神奇威力实在令人心叹!

“第三条通往北方名为直线的道路,幸亏太尉之力,穿山填谷,于是可以直接从京城连接九原郡!”王策对着沈安微笑点首示意。

尽管王策戴有口罩,沈安根本看不到他的笑颜,依然拱手答道:“陛下过于赞颂了,这不过是我分内的职责!”

“矫情!”柳岩嘟囔了一句,随后在自家大哥警告的眼神下安静不再言语。

王策摇摇头继续道:“泾水南岸主要的道路有四条。”

“一条沿着泾水东行的函关道,即为现在直达东海边的东方大道。由此路东出可以掌控洛水和淮水间肥沃土地,往南则纳入吴越之地,北去可达渔阳郡、右北平郡等地,并掌控辽东,臣服箕子政权!”

收复半岛之后,就可以横渡鲸海(日本海),捉回徐成问罪,顺便开发当地用不尽的银矿资源……王策随着沈安与柳岩的赞叹声音中接着讲道:

“第二条路顺着丹河、灞水谷底,向东南行走的是武关门,可抵达南方的衡山郡等地旧楚领域以及再南的岭南三郡。”

“第三条和第四条则是横向穿越秦岭经汉中进入益州的午子线和汤骆路径。”

“昭元时期为了将临安与泾水两侧连起来以便‘固国之本’、‘布局疆域’的目的便有了跨越泾水两岸的泾河大桥!”

依王策看法,当时昭元可能仅仅为前往南部方便才兴建此桥。

至于‘周稳四野’、‘规划国土’的想法,则是当初圣主的构想。

到如今为止,那千年一遇的帝王确实名声不虚!

“陛下所言无误,泾桥对我大齐向东拓展疆土,征服四方立下赫赫功劳!”柳岩连连点头赞叹道:“只是这与把霸桥从浮桥转成石板桥关系不大吧?毕竟泾桥一建好后,城市南北就成了通途啦!”

沈安意外看了看家里的“辩论专家”弟弟,第一次对于放弃军事策略转修逻辑之学产生了认可感觉,然后稍微摇头暗自叹息:早知道当年就不该和老爹一起比试技巧……

王策则盯着一脸自豪的“争辩专家”说道:“如果此时还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一座泾桥联通南北自然足矣。”

“但现在我们齐朝扫平六方天下归一,单靠一座能并行五辆车的泾桥是远远不够用啦!”

“你知道不知道此刻一辆马车从泾河北侧行驶至泾河南边多花去了去年多少等待的时间呢?”

不只是柳岩就连掌控全局交通的大臣沈安也纷纷摇头不明所以。

“我计算了一下,大概得浪费一炷香时间用来排队上桥,一旦有马拉着车受惊或者车子轴断掉整个桥梁要恢复通行至少两小时啊!”

王策抬起手指表示重点,“要知道,每天都有数以百计文件需送进宫殿

至于报酬一事,其实简单得很。将铜矿融化再加以利用即可!如果不想这般直接,也可以用盐和织物作为补偿。

提供充足的粮食与酬劳,这种自主招聘的工人制度显然比官方征召、强制参与的徭役更容易让民众接受,更能避免民怨四起。

冬日施工时要特别注意保暖事宜。等羊毛纺织技术成熟了,这自然不成问题……秦风看着眼前思索中的王勇和王安问道:“两位觉得这样的计划可否行得通?”

二人目光相遇片刻,几乎同时躬身一礼:“陛下智谋深远,我二人自叹不如。”

王勇起身说道:“我这就赶往都城,请来巧匠鲁天共同研究如何在灞水修建水渠之事。争取傍晚时分拿出初步方案。”

秦风戴着口罩,声音闷闷地说道:“有你操持,我甚感放心。”

此时的国家秉承先贤制定的律法。日间处理政务者可称霸;夜间能完成政务者强大;若政务拖至次日,则国力渐衰。

而政务处理质量如何便是另一话题……

夕阳西下,

河南府的一处小镇,温县境内,一男一女着华丽服饰从马车上下来。穿越狭窄小道后敲开镇守温县的官员李平住所侧门,一位佩剑武者随之上前叩门。

久候之后门微微打开。开门人是一位穿着普通的仆人,当看到来者年纪轻轻却气质非凡、腰间佩戴价值连城的玉佩时,连忙敞开大门弯腰施礼:

“请问尊客来自何处?找我家主人何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