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0章 两国联盟利大于弊(2 / 2)

加入书签

秦昭思索妥当,遂转身步向一旁观礼高台,并指令陈亮迅速备好文墨纸张。

他打算把自己记忆中的传统窑洞样式描绘出来,并将现时技术做进一步提升革新。

其实那时已然存有窑洞民居形式了。

先秦周人祖先叔均定居于北豳时,便居住在这种类型的洞室之中。

《诗经·大雅·緜》所载“陶复陶穴”,正讲述的是他们在初到此地时掘凿生活居所的情况。

当然了,当时的这种土穴住宅相较于自然形成的山洞只是略有进步,最多可称之为改良版的雏形而已。

而秦昭虽然不是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少年郎,可是后时游历至此地时曾经在此类民居住过多天。

故此他所能还原展现的,则堪称高级加强型版本的设计了。

终究依据不同质地土壤,其掘建技巧各有讲究,然而核心原理相似之处甚多,必然能够让该项技艺实现飞跃式进展!

秦昭端坐简几之前,轻合双眼,北部边疆一战基本上使北方异族势力大为受创。根据战场奏报显示,经过此役之后,在未来数年之内敌方将无力恢复旧有的强盛。

匈奴丢失的牲畜财产还可从周边游牧部族劫掠弥补回来,然而失去的人口数量并非一时半会能够恢复补充齐全。

伴随秦昭这只蝴蝶煽动羽翼影响轨迹发展之后,原来既定的历史格局已经渐渐发生偏移改变。

氏族群归顺秦国之后,匈奴方面若贸然发动全面进犯,则随时面临着九原军团迂回偷袭,配合月氏军力与金城驻防联合出击,使其处于两线夹攻不利局面下溃不成军!

生活在漠北大草原深处那些丁零部族(他们绝非斯拉夫人后裔)由于擅长制造高大型运输工具如牛马拖拽车具因而得到其他更后期崛起民族赐名为高车部落,

这也间接反映一点事实情况,其聚落周围植被繁茂且冬季长期覆雪积厚同时湿地遍布成群结对,

如此环境条件下纵使其整体投效依附于匈奴势力体系内也无法大幅缓解解决当地劳动力紧缺问题,

那么对于帝国来说现在最需关注防范对象方向则转变集中向东北面东胡相关诸势力部落集群构成新兴威胁压力来了.

据过往千年后经验总结得出结论每次西部域外游猎集团被重创削弱过后随即意味着东方邻近竞争对手力量即将步入蓬勃发展黄金时期.

像东汉王朝统治期间一支叫做鲜卑部落实力范围急剧扩展至北边抵抗来自塞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再次遭遇类似过去与燕国交易时的情况:物品交付后,不但没有收到钱,还遭受一顿暴打,损失了大量的百姓和土地……

因此,他们决定要更加谨慎。

大祭祀看着来访的秦国使者赵明说道:“既然秦国皇帝希望与我国君王结为兄弟之盟,那么不如更进一步,结成另一层关系!”

“我国君王正缺一位王后,我从南方商人口中听说过,秦国皇帝有一位亲妹妹,正是待嫁年龄,如何不……”

这个混账是谁?竟敢提要娶陛下之妹?简直是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赵明皱眉,随即换上职业化的笑容,挥手打断大祭祀的话:

“阳陵公主是皇帝陛下一母所生,备受宠爱,绝不会远嫁至东胡之地!”

“下官作为秦国使臣,在此地停留多日,亲身感受到东胡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和勇敢,以及土地之肥沃。”

“但心中仍存疑惑:有如此优秀的人民与资源,为何却常常食不厌腹、困顿于生活?”

大祭祀看了他一眼,沉默不语,心想着如果当年能够打败燕人,谁不愿意搬到温暖富裕的南部居住?

可惜燕人已经覆灭,但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

东胡之王听完译员解说,放下手中的琉璃杯,效仿大祭祀教的动作尽可能坐直身子:“请先生指教!”

赵明摆手说:“不敢,只能暂且一述,仅供大王参考罢了。”

“在中原,有一句谚语叫‘各司其职’。农民耕田,牧民放牧,工匠制器,从而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康富足,国王也积累了丰厚财宝。”

“而大王之民众擅长两点:一是游牧,二是渔猎。”

“本次皇帝陛下想与大王建立友好关系,并设立边境互市贸易点,正是为双方互利互惠,使财富流动。”

大祭祀突然插嘴:“你忽略了一点,我们最为拿手的其实是作战!”

赵明摇头问道:“那相较而言,东胡与匈奴何者更强?”

大祭祀毫不迟疑回答:“当然是我们强大!”

哼,你这样认为就那样吧……他又继续追问道:“那么和过去的燕国相比又如何?”

这次,不单大祭祀无言以对,其他吵闹的东胡将领们也在听闻翻译内容后默然不语。

赵明面带微笑环视一圈道:“无论是匈奴还是之前的燕国,面对秦军之时皆一触即退,毫无招架之力。所以,与秦结成联盟,凭借秦国军威,则任由匈奴或是任何部落都无法侵犯东胡边界,人民可安享乐业。通过养殖牲畜,收集皮革,卖给秦人,让生活更加美满富足!”

“故而两国联盟利大于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