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8章 锦衣宫内景勤阁(1 / 2)

加入书签

听到这话,原本面色严肃沉默不语右侧高级军事指挥者再也忍耐不住怒火,“啪”,连续两声皮鞭响起。他指着两位部下大声训斥道:

“你们俩简直就是废物蛋儿加胆小鬼一只!难道要象旱獭躲藏洞穴一样逃避挑战不成?!”顿了顿,他又咬牙切齿说道:“如果怕死了就把自己

要是换成平常,此刻已经是一片箭矢交错的战场。

然而,所有的墨军士卒都心知肚明,躲在冰墙之后,敌方不会轻易如以往那般发起冲锋。

毕竟有了冰墙阻隔,敌人只能下马进行步战。尽管骑马冲锋看似迅捷,但这样的冲锋很容易让自己成为靶子——战马一旦中箭倒地,骑士大概率也随之命丧黄泉。

于是对方选择停驻在射程之外,从马鞍旁取下一面上包兽皮的木质圆盾,准备列阵迎战。

张将军透过单筒望远镜观察到,不少敌军盾牌已有裂痕显现。

失去了燕山和天山庇护,他们难以获取充足木材修复装备。这一点,同样能从那些满目疮痍的牛车上看出端倪。

张将军目睹北方与西方缓行布阵的敌军,随即再次调整部署计划。

但他并不忧虑敌人会尝试从东面或南面临河突袭,毕竟河水湍急、楼船难觅,贸然涉水无异于自取灭亡!

“兄弟们振作些!有谁擅自开弓射箭,老子就把他的脑袋割下来当尿壶!”一位身形魁梧的百户正在阵前大声训诫手下。

此战以守为重,而无后援弹药可供,每支弩箭都要珍惜使用,用尽则不可再取回。

正所谓“硝烟一响,千金抛掷”,此时期的箭簇由青铜铸造,其成本已然不菲,况且箭杆的成本更甚!

汉昭帝时期李陵出征携带五十万只箭,已可见当时资源的充裕程度。

号角声响彻天地,敌人的旋律转而高涨振奋。

逐渐列阵向前移动的敌军人影从步行转为小跑加速。

\"冲!快冲过去!\"

所有人心知肚明,前方将要面对的是可怕的箭阵覆盖区。只有最勇敢或者最快的速度者,才有希望存活。

\"啊啊啊...\"一阵尖叫声突然从队伍中爆发出来,很多士兵跺脚痛骂不休。

有人若眼力极佳,则可能察觉到这些人脚下正扎着一根长约数寸的锐刺。

这其实是张将军预先布置的一个伏击点,巧妙藏匿于积雪之中,混杂枯草掩蔽,即使白昼也难以发现。

当前锋开始畏缩时,其后的随从们更是踌躇不定不敢迈进。

张将军放下观具叹息道,假如有更多时间,他定能在防线前布设荆棘阵线阻挡数日之久。

不过此类装置虽利己亦可妨己,待后续中路支援大军到来,这些陷阱同样也会减慢我军反击节奏。

很快,敌兵发觉路径无刺,于是举起盾牌再次冲刺。

伴随着鼓点声转换,早就蓄势待发的神射手们拉动早已绷紧良久的弩弦,释放出无数冷酷无情的弩箭。

穿透力极强的箭雨劈开敌方防御盾牌,成片战士应声而倒。

与此同时,后面的辅军一边奔跑,一边释放羽箭反击。

刹那间,漫天箭雨飞向秦军阵地。

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举起精钢打造的大盾遮天避地。

多数箭簇只是落在坚硬的防护屏障上无力坠地;不幸被贯穿之处仅造成些微擦伤。

身上的铠甲有效防护大部分飞来之矢。

就在狼头旗下,敌方将领愤怒咆哮指挥士兵奋力突击。

旁边几位校官面露不甘,如今伤亡大都来自自己手下。倘若非畏惧其身份特殊不便反抗的话,这显然就是一场无谓牺牲。

最终随着草原远处悠扬的号声响起,“王家援军终于来了!”

随即墨军越过障碍发动全面逆袭...

---

锦衣宫内景勤阁

纵使熬红双目工作一夜,但长皇子依旧按旧俗清晨起床,简餐过后再度投入公事审批。

置顶公文中一封加急信函由鲁地传至尚书处。

字数不多却言之凿凿:缺钱粮!准确讲是要紧急补充粮食储备。

按照奏折所诉情况,鲁境工厂除旧有匠人外新增聚近万人规模约六至七万户劳动人口。

翻阅地理地图后发现,按照原定蓝图规划这相当于平添一个小城市规模。

不禁忆起家乡故事,昔日土地还深埋汪洋,现今沿海城市才相继崛起。

按每位民众消费量计算得出,七万多人每日需要消耗数十万公斤谷物...

这在过去农业社会里可是天文数字。难怪现代工业

对于在繁重税收压迫下纷纷失去家园的农户们,只能说这是他们懒惰的缘故。

尽管汉朝接连推出了迁移制度和财务核查措施,但这些举措都只是短暂缓解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进程。

毕竟那些成为地方豪绅巨富的人通常在朝中都有相应的影响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